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都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记者日前获悉,今年春季开学后,白云区多所学校通过探索课间15分钟、将每天一节体育课编入课表、升级体育设施场地等举措,将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的要求落实到位,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课间延长至15分钟,让学生玩得尽兴
下课铃声响起后,大朗小学的学生拿着跳绳、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直奔运动场地,很快,乒乓球台旁围满轮换接力的学生,跳绳场地绳索飞舞……十五分钟的课间,学生们玩得酣畅淋漓,直到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才意犹未尽地离开球场。
大朗小学学生玩得酣畅淋漓。江兴夏 摄
平沙培英学校在学校多个区域打造“微运动场”。郭德全 摄
“以前课间只有10分钟,上个洗手间就没剩多少时间了,现在课间有15分钟,我们打羽毛球还能打上10分钟,很开心。”大朗小学学生龙田说,课间15分钟,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玩。
为给课间多匀出5分钟时间,平沙培英学校在保证40分钟课堂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把小学部的上午和下午放学时间适当延迟、初中部下午放学时间适当延迟。该校在学校走廊、架空层、平台等区域打造“微运动场”,为学生们开展滚铁环、投壶、抽陀螺、乒乓球、跳皮筋、跳绳等体育活动提供运动场地。
“学习之后,课间运动可以让我们放松,运动后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大朗小学一名学生对记者说道。
沙凤小学的课间十五分钟同样活力满满。该校巧妙利用校园地面空间,打造出充满趣味的游戏天地。在这方天地里,既有跳房子、丢沙包等传统儿童游戏,也有融合了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创意体育游戏,如“二十四节气”跳一跳、“交通安全飞行棋”“防溺水飞行棋”等,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掌握安全知识。
沙凤小学的课间十五分钟巧妙利用校园地面空间,打造出充满趣味的游戏天地。谭札烽 摄
“有一个孩子跟我说,‘校长,这就是我梦中的课间,现在我回到沙凤小学,每天都很高兴,我的身体棒棒的,吃得饱饱的,睡得香香的。’我觉得孩子的话很好地诠释了课间延长的意义。”沙凤小学校长蔡蔚芬如是说。
每天运动两小时,为成长加油
除了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白云区不少学校还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师资队伍培训等一系列举措,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每日不少于两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我们积极调整课表,比如把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课和劳动课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出一节课时间,用来安排体育课。现在我们每天一节体育课、一节30分钟大课间,再加上4个15分钟课间和眼保健操时间,学生每天在校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至少有130分钟。”蔡蔚芬说,希望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沙凤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谢先生点赞道:“自从学校推行每天两小时运动时间之后,孩子有了更充足的运动时间,身心放松,劳逸结合,不仅学习效率提高了,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平沙培英学校负责人吴芬介绍,该校将每天一节体育课编入课表,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把增加的体育课时融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与学校的“白绿课程”融合。目前,该校小学部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为130分钟、初中部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为145分钟。
大朗小学校长吴卫东表示,在确保学生每天运动两个小时的基础上,该校还专门组织了师生安全培训和非体育专业教师技能培训,补充购置智能跳绳、速度测试仪、运动监测手表等智慧体育器材,为快速跟踪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如今孩子每天都能在学校运动两个小时,感觉体质明显增强了。同时,也给了孩子发现兴趣的机会。希望未来学校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开设一些小众体育课程。”家长邱女士建议道。
【延伸阅读】
因地制宜科学设置运动项目
激发学生持续运动的动力
为全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白云区全面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小学课间由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初中下午课间由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30分钟大课间和每节课40分钟时间不变。同时,各片区试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不少于30%。截至目前,全区243所学校中已有142所学校报名作为试点学校,试点学校比例达到58.44%。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如何确保学生每天运动两小时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
白云区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李志辉表示,每天两小时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体质,还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学校在落实这项活动时,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有效办法,科学设置体育运动项目。
李志辉建议,在设置运动项目时,除了要确保学生安全,还应充分考虑项目开展的持续性,比如可通过设置体育项目吉尼斯纪录、开展擂台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场地不足的学校,可因地制宜对周边社区的场地进行挖潜。
统筹 | 党英伟
执行 | 党英伟 江兴夏 王照宇
图 | 谭札烽 郭德全 江兴夏
编辑 | 黎燕逢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