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是中国古老的大姓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罗氏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受封于罗国(今湖北省宜城市),其后代以国为氏,遂成罗氏。
据史料记载,罗姓人口很大一部分出自豫章罗氏,其追认的祖地是今江西省南昌市,即曾经的豫章城。白云区钟落潭镇罗氏族人正是从豫章一路南迁而来,分布在钟落潭镇大罗村、小罗村等多个村落,繁衍至今已有28代人。一直以来,钟落潭镇罗氏传承家族优良作风,族人齐心协力,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先辈因避祸乱
一路南迁珠三角开枝散叶
走进钟落潭镇大罗村内的罗氏大宗祠(文思祖),只见宗祠内有不少长者正在闲聊玩乐。在宗祠最深处,大罗村公认的始祖罗贵及其两位夫人的遗像被供奉着,宗祠仍保持着每日上香的传统,寓意香火不断、开枝散叶。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供奉着大罗村公认的始祖罗贵及其两位夫人的遗像。
据大罗村村民罗桂添介绍,罗贵当年率众南迁的故事在珠三角地区广为流传。相传南宋时期一名胡姓妃子(又作“苏妃”),因得罪皇帝被打入冷宫,后趁宫禁不严潜逃出宫,被南雄保昌商人带回乡中,后来坊间传出流言,说皇帝查知胡妃下落,大怒,将要派人灭迹胡妃所藏之地,当地人闻言,惶恐不已,遂结群南逃。罗贵率众人一路南迁到达今珠三角地区落籍定居,以避祸乱,子孙后代遂在当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由于这场变故是由胡妃引起的,后人就将这件事称之为“胡妃之祸”。这一说法虽不见于官方文献,却广泛记录于珠三角及粤西宗族谱牒之中,构成了罗氏宗族从珠玑巷南迁到当地的共同记忆。
罗桂添表示,最初罗贵定居于广东新会蓢底(今良溪),后来其子孙开枝散叶。据史料记载,罗贵生有九子,其中文思是罗贵第五子后代,也是白云区钟落潭镇大罗村的罗氏先祖。每年清明时节,罗氏族人都会集体到新会地区祭祀罗氏始祖罗贵,感恩先祖开基创业,表达子孙后代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后人传承家族优良作风
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据史料记载,钟落潭镇大罗村始建于清代,原叫罗村乡,以罗姓得名,1980年因行政划分需要,罗村乡拆分为大罗村、小罗村,两村都是钟落潭镇罗氏后人的主要聚集地,村中环境清幽,书香气息浓厚。
如今,大罗村有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是罗氏大宗祠(文思祖)、罗氏大宗祠(仲富祖)、莲塘水圳碑。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是大罗村罗姓族人文思祖的房祖祠,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文思祖后人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自小我就看到祠堂内悬挂着一块御前侍卫的牌匾,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罗龙骧获得的,有关这块牌匾的具体来历已不清楚。”罗桂添告诉记者,罗氏在白云区内发展至今已经有4000多人,文思祖之后繁衍至今有28代人,分布在钟落潭镇安平村、大小罗村。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内悬挂着一块御前侍卫的牌匾。
罗氏大宗祠(仲富祖)是大罗村罗姓族人仲富祖之房祖祠,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村里人说,仲富是罗贵第九子后代,是小罗村的始祖。与罗氏大宗祠(文思祖)一样,该宗祠也是罗氏后人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
罗氏大宗祠(仲富祖)。
小罗村同样保留了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为子宏罗公祠、愈秀罗公祠和超恒书室。其中,子宏罗公祠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其独特的硬石屋顶、人字山墙、灰沙平脊、碌灰筒瓦以及花岗岩夹石,呈现出岭南建筑的特色风貌。愈秀罗公祠同样建于清朝,重修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超恒书室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均是罗氏后人在当地生根发芽的见证。
小罗村保留了愈秀罗公祠等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罗氏家风有三大优良传统,分别是热爱家乡、尊敬祖宗、勤劳爱家。”小罗村村民罗沛忠说,据他所见,一个姓氏很少会建立两座大宗祠,大罗村建有两座罗氏大宗祠,虽然整体规模不算大,但都是后人供奉先祖、在此安居乐业的见证。
一直以来,钟落潭镇罗氏后人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团结精神。大罗村村民罗炳文说,大罗村两座罗氏大宗祠重修时,村民们纷纷踊跃捐资。其中,罗氏大宗祠(仲富祖)重修时,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罗氏后人的捐资支持,加建了几百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日常节庆团聚、摆设酒宴等,维系宗族感情,“此外,村民还捐款支持大罗村公园建设,如今这个公园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大罗村还启动了“美丽庭院”建设行动,计划在村里连片打造10户“美丽庭院”,以“庭院小美”点亮“乡村大美”。
文 | 肖惠津
图 | 谭札烽
通讯员 | 冯祖莹
编辑 | 黎燕逢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