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是谁?他与白云区有何关联? 记者为您逐一揭晓

近日,记者跟随白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白云区‘四普’”)普查队以及相关学者一同前往白云山,确认新发现明朝思想家、教育家、岭南学者黄佐的家族墓群。该新闻经“广州白云发布”视频号、抖音号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冲上了抖音同城热搜榜第二位。

黄佐是谁?为何引起社会各界如此大的关注,他与白云区有何关联?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现为您一一道来。

白云区2018年编撰书籍时已收录黄佐事迹

白云区对黄佐的关注,并不是一时之兴。早在2018年,白云区开始编撰白云区文化系列研究专著第一册《白云私塾》时,就计划将白云区具有代表性的书院、书舍、家塾收录其中,白云山上的泰泉书院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黄佐与白云区的关联所在。

《白云私塾》记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高僧景泰禅师到广州传法,在白云山栖霞岭创建景泰寺,这是白云山第一座寺庙。元代,景泰寺一带景色为羊城八景之一,名为“景泰僧归”。至明代,景泰寺日渐破败。至明正德末年,广东督学魏校尊儒恶佛,大毁寺庙,兴建社学书院,白云山寺庙香火消歇。明嘉靖二年(1523),黄佐将景泰寺改作泰泉书院,把寺僧迁往广州城中的光孝寺。

“早在收录泰泉书院时,我们就对黄佐有所关注,如今景泰寺只遗留一对火山角砾岩石鼓以及刻有‘锡泉’石刻的古井等残迹,但我们一直在关注黄佐所葬之处,并同步搜集其位置线索。”白云区文史研究者、《白云私塾》主编张实介绍,清朝同治十年(1871)出版的《番禺县志》有载:“长乐知县乡贤黄瑜墓、赠翰林编修乡贤黄畿墓俱在聚龙冈。”“少詹事、谥文裕黄佐墓在城北栖霞山,泰泉书院之上。赐葬。”《黄氏家乘》则记载:“少詹事谥文裕乡贤黄佐墓在县北(按番禺境)栖霞山泰泉书院之下赐葬。”

如果说《番禺县志》尚未明确三墓俱在一处,那么宣统版《番禺县续志》则展现了更清晰的线索,其记载:“明长乐县知县乡贤黄瑜墓、赠翰林院编修乡贤黄畿墓、少詹事谥文裕乡贤黄佐墓,俱在城北白云山景泰坑之聚龙冈。同一茔域,内分三层,有道光十九年(1839)番禺县张令三乡贤墓禁樵采碑。”

尽管从书籍中找到了线索,但白云山山体大,树林密,山坡陡峭,寻找这一墓群的难度极其大。近期,广州本土文物爱好者康志斌向白云区“四普”普查队提供了线索,疑似发现了黄佐墓的所在地。

白云山鸣春谷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凯燕介绍,根据新发现的文物线索,该景区组建了文物普查小组,并设置了由景区、护林班、安保部、绿化部人员组成的几支小分队,根据大概位置进行搜寻,终于在10月底发现黄佐家族墓群的位置。当时,该墓群完全被杂草杂树遮蔽,为了便于下一步开展普查调研登记,该景区对杂草进行了初步清理,该墓群的全貌才得以显现。

(2)20241109下午146340(10)20241109下午148590文物普查小组搜寻黄佐家族墓群。

(7)20241109下午149450黄佐家族墓群。

白云区“四普”普查队对黄佐家族墓群进行确认

“孝孙佐……”在对黄佐家族墓群进行现场调查和登记录入的过程中,白云区“四普”普查队队长冼永城用生粉,让其中一座墓碑上的字迹得以清晰呈现,确认该墓为黄佐祖父黄瑜之墓。黄瑜,自号“双槐老人”,是明朝中期学者,明景泰七年(1456)中举,于成化五年(1469)被任命为广东长乐(现兴宁市)知县,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不受权贵喜爱,后被迫离职。此后许多年,他都在广州的学校任职。

(5)20241109下午150390黄佐祖父黄瑜之墓。

“皇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粤洲……”这些字迹的显现,让第二座墓碑的主人——黄畿的身份得以确认。黄畿,号粤洲,7岁已能对联并弹琴,被誉为奇童,16岁攻读郡学,通熟《诗经》《春秋》,博览诸子百家。其撰文章涤弃陈词滥语,竞试不逮,愤收拾书卷,以侍奉亲老,绝求仕之志,归隐居于罗浮山之山巅,著有《皇极经世书传》《三五玄书》《粤洲集》等。 

微信图片_20241109182540黄佐父亲黄畿之墓。

“明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左侍郎显考泰泉黄公……”处于最下方的一座墓,碑文显示的正是黄佐的信息。冼永城介绍,经过确认,该墓群是此次普查中的新发现,是明代大儒黄佐的家族墓群,黄佐及其祖父黄瑜、父亲黄畿均葬于此处,其中黄佐墓为皇帝赐葬。该墓群呈现明显的明代墓葬特色,为鸭屎石砌筑的交椅墓,三座墓按南北轴线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规格高,其中垄环上压顶石刻有瓦当及滴水的图案及其粗壮的华表柱,均是白云山众多古墓里面少见的。

微信图片_20241109194702明代大儒黄佐之墓。

张实表示,新发现的黄佐家族墓群,与《番禺县续志》《黄氏家乘》所记载的“同一茔域,内分三层”“泰泉书院之下”等描述契合。而黄佐及其祖父、父亲之墓均位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且同一形制,这也是十分罕见的。一般墓群位置会偏移,形制也有差别。从中可以看出,黄佐将祖父与父亲同等看重,黄佐后代也将黄佐看得与先辈同等重要。

在这三座大墓的下方,还有黄佐的儿子以及后代的墓葬。在离黄佐家族墓群不远的陡坡上,还发现了《番禺县续志》记载的“道光十九年(1839)番禺县张令三乡贤墓禁樵采碑”的再立版。原碑曾立于墓前,新发现的碑为咸丰十一年(1861)再录而立,碑文显示:“示谕附近居民及寺僧人等知悉,尔等务宜恪遵限制,景仰前贤,毋得在于景泰坑聚龙冈明乡贤黄佐等坟墓界内侵占盗葬及樵采毁伤。自示之后,倘敢故违,一经告发,定行拘究,决不姑宽”,告诫附近居民以及寺庙僧人等要景仰三乡贤,不要侵占盗葬和樵采毁伤。

此次新发现有利于对黄佐地位价值进行新研究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黄佐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那么,黄佐是谁?他有何生平事迹?

据介绍,黄佐是广东香山人,但祖父早年就在广州置业,黄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广州度过。黄佐在明朝正德五年(1510)考取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黄佐是一位大学问家,他曾与王阳明“辩难”。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识引发实践,又因实践获得新知。黄佐认为先知后行,没有知识对于行动的指导,行为很难避免出错。

“黄佐在地方文献方面贡献最为突出,撰有《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广州人物传》《罗浮山志》《香山县志》《新会县志》等。他还写有《粤会赋》《白云山赋》等名篇,叙述广州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内容,其十多岁写的《粤会赋》,洋洋洒洒近四千字,引经据典,纵横千年,对仗工整,堪称佳作,被清代的广州史料著作《羊城古钞》列为首篇。其祖孙三人,包括黄佐第八代孙黄培芳、第十一代孙黄佛颐等都撰有史志等著作,可以说是文献世家。”张实说道。

除了撰写地方文献,黄佐在岭南诗坛同样具有很高造诣,其诗歌雄直恣肆,倜傥不群,颇具风骨,后人尊称他为“粤之昌黎”。清朝著名学者、诗人朱彝尊称他为岭南诗派领袖,岭南诗坛著名的“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等皆出自黄佐门下。

此外,黄佐著有《泰泉乡礼》,这可以说是乡村教化的纲领性文件。张实认为,黄佐在推行乡村教化方面作为尤为突出,其推广乡约、乡校、乡社、社仓、保甲等“五事”,使礼教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从而在乡村达到教化治理的作用。

“黄佐家族墓群的发现,无疑给我们研究明代社会文化人物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张实看来,此次新发现也为广州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佐撰写的地方文献,给研究广州甚至广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建议召集学者、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黄佐的地位、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也期待能够发动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对黄佐进行专题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集合成论文集,提升社会各界对黄佐这一岭南学者的认识和了解。

【延伸阅读】

白云山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墓葬?

数据显示,白云山上登记在册的古墓葬有100多处,其中列入文物保护的有60多处,它们的修建年代以清代为主,宋朝官至太尉的苏绍箕、清朝广东探花李文田以及清末广州西关首富钟辅廷等均葬于此,而新发现的黄佐家族墓群是其中规模较大的。

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为何有如此多的墓葬?冼永城介绍,在古代,白云山是离广州城最近的山峰,是达官贵族眼中的风水宝地,而且白云山大部分山地为官府所有,以前的官商直接从官府购置墓地。而白云山附近的村庄均在山上有族产,也会将先祖葬在白云山上。因此,白云山上的古墓葬数量较多。

文、 陈淑娴

编辑 | 吴秋兰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