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黄氏:扎根白云八百余载,四代人投身禁毒传佳话

在白云区,黄氏主要分布在白云湖街大朗村、石门街红星村、均禾街石马村等地。其中,黄氏扎根大朗村和红星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在历史变迁中,白云区黄氏族人定期相聚、常来常往,赓续宗亲血脉,并在不懈奋斗中延续着耕读传家、志学守仁的宗族精神。

扎根白云八百余载,血脉相连宗族情深

白云湖街大朗村黄氏和石门街红星村黄氏,其宗族的共同根源可追溯至太始祖黄万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黄万有生于保昌县(今广东省南雄市)。南宋时期,黄万有的三个儿子黄彦秀、黄才秀、黄梅秀,迁至钟落潭镇湴湖村立业。不同于大朗村的黄氏和红星村的黄氏,均禾街石马村黄氏相传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前后从花都炭步坳头迁居到石马村,另有分支定居平沙村。

大朗村的黄氏有新屋黄氏和桑下黄氏,他们都是从湴湖迁来,已有约800年历史。《黄氏族谱》记载了大朗村新屋黄氏家族的渊源。据记载,黄才秀之子黄税清,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出生,后从湴湖迁至大朗村西约,成为新屋黄氏的始祖。

据黄氏后人记述,黄税清和妻子朱氏育有五子,其后代在大朗村繁衍生息,家族兴旺,成为大朗村的一大望族。而大朗村桑下黄氏始祖可追溯至黄才秀之子黄乐清,他是黄税清的弟弟,其从湴湖迁来后,就一直在大朗村桑下里繁衍生息。

走进大朗村黄氏大宗祠,可以看到祠堂是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内外可见历史气息浓厚的石雕、砖雕、木雕,戏剧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从宗祠前天井的花岗岩石,到中堂的圆木金柱,再到后天井的深邃空间,宗祠的每一处都透露出庄重,这里也是黄氏族人敬祖追远的重要场所。

044A7691-01
044A7632-01

位于大朗村的黄氏大宗祠。谭札烽 摄

“祠堂就是我们黄姓族人的精神象征。”白云湖街大朗村文物保护监督员黄湛章告诉记者,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初,在清朝年间及1991年经过多次修葺,并在1999年得到旅港宗亲的捐资维护。

据石门街红星联社副社长黄锡锋所说,红星村黄氏始祖是黄万有的长子黄彦秀,其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从湴湖村迁至红星村亭岗,成为这里的始祖,后人尊称其为彦秀祖。至今,黄氏子孙在红星村已经绵延约850年。

由于宗亲血脉相连,虽经时代变迁,大朗村、红星村和石马村的黄氏后人却依旧保存不少相似的传统习俗,并保持友好往来。每年中秋,石马村、大朗村的村民都会用榕树枝或稻草扎成草龙。在中秋夜,两村村民舞动着火龙,从祠堂出发,到村中巡游,热闹非凡。


中秋夜,石马村村民舞火龙。(资料图片)

而到了元宵节,大朗村、红星村等地的黄氏后人都会在祠堂前进行传统醒狮表演。黄湛章告诉记者,在元宵节当天,受邀的宗亲和兄弟村还会抬着烧猪前来大朗村庆贺。而到了重阳节,红星村黄氏则会与大朗等村的黄氏宗亲,一起前往湴湖村进行祭祖活动,共聚兄弟情谊。

先人荣光不朽,后人接续奋斗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白云区各地的黄氏家族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或在文化领域颇具造诣,或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先人的精神情怀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氏后人。

在红星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宣抚使祠,是黄氏子孙为纪念黄氏四世祖南宋川陕道宣抚使黄应槐而建。黄锡锋介绍,在广州区域来说,这也是较为少见的以官职宣抚使命名的祠堂。

1

位于红星村的宣抚使祠。董启元 摄

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始有宣抚使,南宋时期的宣抚使是地方行政、军政长官,属正二品。据祠堂碑记所载,红星村宣抚使祠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80平方米。

黄锡锋提到,祠堂现存的石制门额“宣抚使祠”,由清朝乾隆年间钦差、广东巡抚熊孚题写,牌匾字体苍劲有力,笔画末尾“虎爪”凸显,也就是笔画末尾的笔锋像老虎的爪子,以呈现黄应槐武将的雄浑风范。

3

祠堂的石制门额题字“宣抚使祠”。董启元 摄

而在该祠堂的昭远堂顶部还立有“武魁”“文魁”和“文武流芳”三块牌匾。其中,“武魁”指的是宣抚使,“文魁”源于红星村黄氏十世祖黄汝璋(玶)官至翰林院编修,兼云南道督粮。一文一武,因而还有块牌匾得名“文武流芳”。在宣抚使祠,记者还看到一块黄汝璋(玶)的木制官牌,字迹虽已斑驳,但仍依稀可见“翰林院编修”字眼。“这块牌匾是之前重修祠堂时,族人在地下挖出来的,我们一直珍藏着。”黄锡锋说道。

大朗村黄氏后人黄尊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语言领域的杰出人物。早在1921年,黄尊生以公费留学生身份前往法国里昂大学深造,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26年春,黄尊生回国,加入中山大学,成为该校语言学及文字学教授。黄尊生在广州创建了世界语师范讲习所,培养了众多世界语专业人才。其著作《世界语运动在中国》记录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历程,对国际世界语运动亦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黄尊生还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不仅资助办学、引入西方教育理念,还通过实际行动,如购置抽水机解决灌溉问题,积极促进家乡的发展。

石马村黄氏后人黄东生,曾数十年如一日关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实,先后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世纪悲歌》(上、下集)和《敢为天下先——广东三元里平英团论文集》,并创作了4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广州,不屈的英雄城》。

据了解,黄东生家族世代投身禁毒事业:清道光十八年(1838),石马村黄有钊积极参加驱逐外国大毒枭的爱国行动。20世纪30年代,黄有钊之子黄启常曾同毒贩斗智斗勇,查获多批鸦片。黄启常嘱托大儿子黄庭瑞以笔为武器,以文为战,警醒国人远离毒品鸦片。抗战期间,黄庭瑞大儿子黄石公继承先辈嘱托,收集禁毒史料,拟出写作提纲后,不幸在香港英年早逝。再后来,黄庭瑞小儿子黄东生扛过了前辈的重任,成为了令人敬佩的三元里歌者。黄东生家族四代五人100多年来接力投身人民禁毒战争,这段历史在当地传为佳话。

文 | 全碧芳

图 | 谭札烽  董启元

通讯员 | 王倩 李景斌 黎杰锋

编辑 | 黎燕逢 方欢欣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