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颜氏:铭记祖训绵绵瓜瓞,人才济济反哺家乡

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记载,祝融的后代夷甫被周宣王封为公爵,也称颜公。其次子友,封于小邾国,友将其父的字“颜”作为国姓,繁衍子孙后代,颜友也因此被尊崇为颜氏始祖。春秋战国时期,颜氏一门人才济济,颜回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成为颜氏家族的精神领袖,但其后代已无从考证。

据口耳相传,白云颜氏最早可追溯至颜真卿平定安史之乱后,当时,颜氏后代为躲避战乱,陆续从山东迁徙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都分布有颜氏后人。目前,在白云区棠景街、龙归街、太和镇,都有颜氏子孙及宗祠。

寻根问祖 传承家风

白云区棠景街棠下联社“两委”委员颜照英介绍,村中的颜氏在宋朝末年迁入,距今已有800多年。棠下联社自古有两个颜氏支脉,一脉祖先为颜德良,是颜氏第53代后人,由广东南雄迁徙而来;另一脉祖先为颜起宵,即颜氏第54代后人,其最初由山东曲阜南下,由于族谱烧毁,由哪里迁徙至广州白云有待考证。这两个颜氏支脉历经近30代繁衍,扎根于棠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位于棠下联社的颜氏大宗祠。

棠下联社的颜氏占比为65%,是联社中的大姓。目前,颜氏后人有3000余人。颜德良一脉相对兴旺,有2500人左右。除了尚且生活在棠下联社的社员外,这两个支脉还有很多颜氏后人生活于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颜德良一脉的颜氏后人颜乐天携家人到香港投身餐饮业,创立了莲香楼。改革开放后,其子颜同珍接手并将莲香楼发展壮大。颜同珍先生回白云寻根,投身家乡建设,在棠下联社颜氏宗祠旁,斥资数百万元捐建了远景小学,还为白云区捐建了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七星岗中学(现为白云区颜乐天纪念中学)等医院和学校。上世纪80年代,颜同珍先生共捐资约2500万元,建设学校、医院,至今仍为侨眷楷模。

据颜照英介绍,全世界的颜氏宗亲每两年举行一次联谊活动,颜氏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往山东曲阜,探寻祖先颜回与其师孔子的研学历程。“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颜氏后人。”颜照英说。

在棠下联社的颜氏宗祠,入口处有一副极为少见的四言对联“箪瓢奋励 礼乐笃维”,意为后人铭记祖先颜回勤俭节约、刻苦奋斗、勤奋学习,以礼乐制度游说周边列国,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


位于棠下联社的颜氏宗祠。

颜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于2014年被大雨冲毁,并于当年在原址重建。组织重建者颜照英介绍,祠堂的重建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遵循“前阴(水)后阳(山)”的岭南祠堂建筑格局,不仅要在原址上重建,石瓦、青砖、碑刻及门口的深井也均为祖先遗留之物。

据颜照英介绍,清朝时,在如今的越秀区惠福路大佛古寺附近,修有颜氏家庙,供颜氏参加科考人士和商人免费留宿。后于抗战时被摧毁,如今仅剩一个牌坊。相关房屋筹建历史遗存也较少,只遗留一本《粤东族谱》记载有该庙的详尽事宜。

开枝散叶 子孙兴旺

除了棠景街,在白云区龙归街、太和镇也有颜氏子孙及宗祠。

龙归街园夏村的颜氏大宗祠,名为复礼堂,坐东向西,是园夏村最大的宗祠,也是目前白云区最大、保留最完整、雕工技艺最精美的颜氏宗祠。该祠堂始建于明末年间,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落成,2005年重修。重修后,部分被破坏的墙诗画、珍贵雕刻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祠堂成为颜姓父老乡亲议事、归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历史上,该祠堂曾被改为学校,作为教育基地,为本村及邻近乡村培养了不少人才。


龙归街园夏村的颜氏大宗祠。

颜氏大宗祠总占地面积1978平方米,宗祠“后园”待查未计算。其前有大操场,主体为三座三进,两侧均有一列对称的厢房,主体中进厢房南面,还有两间偏房和一间厨房。在主体后进大厅后,有一座被族人称为“后楼”的建筑。穿过祠堂,便是一个大花园,俗称“后园”,内种四棵罗汉松,分别代表始祖子贤的四房,还有一棵百年大榕树,见证着颜氏宗族的发展历程。

颜氏大宗祠为砖、瓦、木、石结构,花岗岩石脚,青砖墙,主体山墙有14处星“耳”状建筑结构等。屋脊有人物、花卉、瓜果、山水、花鸟灰塑,檐为绿色和淡黄色琉璃瓦,檐下有雕刻人物、花鸟图案的檐板。祠堂装饰工艺较精美,采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作装饰,或简练粗放,或精雕细琢,使宗祠熠熠生辉,属于明清时期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颜氏大宗祠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金龙、花鸟以及历史人物等生动传神的木雕,木雕均涂上金箔,较为名贵。正门两旁的包台石雕,线条简洁流畅,平面光滑,其花鸟、狮子神态各异。前门正上方赫然立着一块乾隆皇帝所赐的匾额,题有“六世一品”字样,表明此一支颜氏在乾隆时期有六代曾为一品官员。


园夏村的颜氏大宗祠前门正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所赐的匾额,题有“六世一品”字样。

该祠堂前出卷棚式廊,中央安设颜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厅堂。祠堂供奉始祖子贤及其四个儿子永喜、永隆、永昌、永广,也由此衍生出四个分支。其中,除四子永广后人迁徙至棠景街沙涌,永喜、永昌的部分后人迁徙至太和镇沙亭岗村外,其余后代均在园夏村繁衍生息。现村中共有900余人,还有一些华侨远在海外。祠堂2005年重修时,很多华侨关心宗祠建设,纷纷捐款,他们的姓名也都被刻在重修碑序上。

该祠堂中路为正祠,两边为衬祠,以青云巷相隔。据村中老人介绍,以前达官贵人来祠堂时,要大开中门,即将门内之门全部打开,以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而子孙拜宗祠时,需从右侧的入孝门跨入,拜过后再从左侧的出弟门跨出,寓意拜完祖先,便可状元及第。

据介绍,全国颜祠堂有三幅《晒德图》,园夏村的复礼堂,便刻画有一幅《晒德图》图中之人袒露肚腹,枕在石上读书有村民解释说,此人自认为是满腹经纶的有德之人,他在太阳下晒肚皮,也就是晒德了。也说明了颜氏一族重视文化教育崇文风气盛行。


《晒德图》。

该祠堂墙面附有《颜氏家训》,是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即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教育后代,对后人影响极大。颜回传承孔子之道并有所创新,重视文化教育,奠定了颜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文 | 王照宇

图 | 董启元

编辑 | 吴秋兰 方欢欣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