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曾氏:古祠椎树庇荫子孙兴,曾子宗圣家声世泽长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坐落于钟落潭镇龙岗村的曾氏大宗祠,又称追远堂,其名正是取自曾子所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是曾氏后人开枝散叶的重要见证。历经800年的繁衍生息,如今龙岗曾氏子孙后代超3万人。

微信图片_20241025145633微信图片_20240724143243曾氏大宗祠。

溯源归宗后代子孙人丁旺

据《史记》记载,曾参是春秋末期的儒家学者,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因其卓越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成就,被誉为“宗圣”。

根据龙岗村族谱记载,龙岗村曾氏的直系祖先为曾子(即曾参)的后裔,是曾子的后代经过多次迁徙,最终定居于此。到了宋代,曾氏第五十二代宋发的子孙在龙岗繁衍生息,历经800余年发展,如今其后代遍布白云区钟落潭镇、从化区、增城区等,有超3万人,成为广州地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曾氏分支之一。

微信图片_20241023143425
龙岗村曾氏族谱。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龙岗村村民曾祥成,自1974年便开始研究曾氏文化。据其介绍,钟落潭镇龙岗村村民以曾姓为主,始祖为南宋东侯曾晞嘗,自南宋在此聚居以来,人才辈出,有进士不少于20人。

“曾晞嘗曾于南宋嘉定十年奉命监督湖广军务,单骑进入金兵大营,并在一次与金兵的交战中,击鼓大败金寇,宁宗皇帝因其抗金有功,敕封东侯,赐奉议大夫。如今,曾氏大宗祠内石牌坊的奉议大夫就来源于此。”曾祥成告诉记者,曾晞嘗晚年解甲归田,定居花县,成为广州地区曾氏开基祖,后世人尊称其为东侯祖,并建立了一座东侯祠,地处今白云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小学内。其生有二子宋发、宋炜,长子宋发迁居至当时的番禺县龙岗,成为龙岗曾氏开基祖,儿子宋炜在花县开枝散叶。

祠堂建筑群见证历史变迁

走进龙岗村可见,龙岗村古祠堂群的主建筑为曾氏大宗祠,宗祠瓦脊由双龙灰塑构成,巨门朱漆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在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重建,占地面积966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特色。这不仅是曾氏族人的祭祖之所,也是承载着家族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据该村曾氏族谱记载,最高峰时村里有14座祠堂,不少祠堂曾用作学校、粮仓、榨油厂、服装厂、碾米厂等,至今依旧保留着大体风貌。

微信图片_20240724143258
曾氏大宗祠。

微信图片_20240724143353
曾省公祠。

“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宗祠之中的木雕、砖雕都非常精美,石柱、门石、墙角石多为明代的红砂岩石,刻有狮子、草龙、龙身纹饰等图案,曾氏大宗祠是一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明代古式建筑。”曾祥成介绍,曾氏大宗祠内共五进深,每一进风格均不同。特别是第二进,当庭耸立花岗岩牌坊一座三门,当中一座牌坊额题刻“奉议大夫”四字,顶上石镌“恩荣”二字,牌坊后面题“唯一流芳”。第三进则为中堂,曾是新中国成立前父老族长集中议事、开宴或拜祭祖先的地方。第四进为享堂。第五进曾作解放时期前保甲长办公室。

微信图片_20240724143305微信图片_20240724143341曾氏大宗祠内共五进深,每一进风格均不同。

每到木棉盛开时期,古老的宗祠便与木棉花映衬,景色宜人,是目前广州市现存较好的明代风格建筑。与大宗祠相生相伴的,是院落里一株挺拔的古椎树。相传曾氏一族自江西、广西迁徙至龙岗,众人筹建祠堂供奉先祖,起初祠堂围墙多次砌好后倒塌,后经风水大师指点迷津,选择吉位种下椎树,围墙便不再倒塌,祠堂得以顺利落成。

微信图片_20241025150110木棉花映衬下的曾氏大宗祠。

微信图片_20241023143405
曾氏大宗祠院落里的古椎树。

曾祥成坦言,刚开始曾氏落户龙岗村时,人丁并不兴旺,后经赖布衣传人在椎树下指点迷津,族人得以庇荫,在此繁衍生息。凡本村世代子孙,出外游学、服兵役、经商,椎树均会保佑村民平安归来,并助力其奋发图强,功有所成,因此椎树又有庇荫曾氏子孙的传说。

传承尊老爱幼的儒家孝道

作为曾子的后裔,曾子文化在曾氏族谱中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氏后人不仅延续了家族血脉,更是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据介绍,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十二则家训,家训的内容涵盖了孝道、勤俭、诚信等多个方面,强调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些家训不仅体现了曾氏家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后人提供了行为准则。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龙岗村就开始宴请50岁以上的长者吃敬老宴,族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其中敬老宴、太公分猪肉等特色习俗一直延续至今。1991年,竹山奖学基金会成立,这是龙岗村资助村中学子继续深造的基金,至今已有33个年头。2023年起,该基金会增设“开笔礼”环节,以激励学子积极进取、逐梦前行,进一步弘扬重教兴学、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800年来,曾氏族人谨记曾子教诲,不忘先辈优良传统美德,以传承和弘扬曾子忠孝诚信等儒家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为要义,让尊老爱幼、忠孝文化源远流长。

文 | 肖惠津

图 | 石建华 肖惠津 谢沁颐

通讯员 | 曾宛雯

编辑 | 吴秋兰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