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胡氏:迁居白云福地数百年,传承孝亲敬老好家风

随着顶上刻有“胡氏大宗祠”字样的大门吱呀一声开启,白云胡氏的家族流传脉络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清晰述说胡氏一族的兴衰往事。据记载,白云胡氏自元朝以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现主要分布在江高镇大岭村、鹤岗村、大石岗村和罗溪村等。数百年来,他们努力耕耘奋斗,恪守宗规祖训,传承优良美德,在白云不断兴旺壮大。

044A2759-01
大石岗村的胡氏宗祠。

追本溯源

胡氏自南雄迁入白云福地

胡姓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于陈地的胡公满,陈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各地迁居繁衍。

白云胡氏家族的起源,可追溯至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始祖胡永泰号剑锋,其子胡宿公为太祖,时为宋仁宗时期枢密副使,为人清慎忠实,后因谏朝制被降职为岭南肇庆府高明尉,随任就养。到岭南数载后,胡宿公奉旨回京复职,行至梅岭时遭遇寇乱,无奈侨居于保昌沙水村珠玑里石门楼,由此开启了胡氏在广府地区繁衍发展的序幕。

在《广州大岭胡悠远堂胡氏图谱》中,关于白云胡氏一族的迁衍足迹有着详细的记载。大岭村胡氏始祖胡伯皋,原籍广东南雄府保昌县宝鸭湖乡,元朝时期,升广州府儒学教授,举家随任,所生兄弟三人,长子字源进,仲弟字源达,季弟字源远。胡伯皋任教到期后,遭遇时局动乱,在朋友的推荐下,隐居于南邑广宁乡。胡伯皋夫妻双亡后,合葬于广宁乡的凤凰岭。后来好友也亡故,源进兄弟几人觉得这里不适合长久居住,于是谋划着举家迁居。

044A2513-01
悠远堂。

044A2451-01

044A2449-01
在《广州大岭胡悠远堂胡氏图谱》中有着白云胡氏一族的迁衍足迹详细的记载。

“吾以好友之荐,设帐于番禺大岭下乡,见其山川毓秀,人杰地灵,遂卜居是乡,二弟源达亦卜番邑鹤岗而居之,季弟源远卜居于南邑横岗乡。”据族谱记载,长子源进举家迁至番禺大岭,也就是现在的江高镇大岭村,二弟在鹤岗村,三弟则居于横岗乡。

而这也得到了村里老人的印证。大岭村87岁的长者胡杭英说:“胡氏始祖本在南雄珠玑巷做儒学教授,后来从南雄来到广州,始祖夫妻去世后,三个儿子经友人黄氏介绍,来到江高镇隐居,以教学为生。长子在大岭村定居,二儿子源达在鹤岗村定居,源远则迁居横岗,后裔移居大石岗村。”

古祠新貌

延续宗族精神和宗亲情谊

如今,在大岭村有胡氏大宗祠和源进胡公祠两座宗祠,胡氏大宗祠是大岭村胡姓族人的太公祠,源进胡公祠是大岭村胡姓宗族的房祖祠。据悉,宗祠和公祠的区别在于所供奉祭祀的对象不同,宗祠奉祀的是一世祖,公祠奉祀的是一世祖子孙,也就是各房派的祠堂。

走进源进胡公祠,庭院深深,幽静肃穆,整体布置雅致,屋梁上雕刻着形象生动的花草虫鸟和人物故事图案,寄托着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整座祠堂祥和而宁静,不仅是胡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也是大岭村胡氏宗族精神延续的标志。

044A2560-01044A2587-01

源进胡公祠。

044A2588-01
044A2537-01

门前壁画及屋梁雕刻,寄托着胡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悉,源进胡公祠始建年代待考,重建于清朝道光庚戌年(1850年),已有100多年历史,后因年久失修而破损,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重新修葺,堂号悠远堂。整座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025.8平方米,建筑形式为广三路,深三进,中路为正祠,左右为书室,均以青云巷相隔。祠堂左右路石门额分别阴刻“六宜书室”“树人书舍”。

胡氏大宗祠与源进胡公祠的整体风格相近,两座祠堂的屋顶形式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木雕封檐板,青砖墙石脚,各处陈设有雕画、书画等。据了解,胡氏族人自迁入大岭繁衍至今,现有后人4000多人,成为广州胡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

044A2809-01

044A2811-01

罗溪村胡氏大宗祠。

与大岭村、鹤岗村和大石岗村胡氏不同的是,罗溪村始祖胡澄公为剑峰公第九代孙,元朝后期迁居广东三水乐塘村,当时以肩挑日用小百货至各乡叫卖为生,至时称奄罗村(即今罗溪村,原本村中有金、罗、刘三姓),遇刘姓一妇人敬之,将女儿嫁与其为妻,自此入赘刘家。后来,刘姓族人人丁式微,胡姓族人建立罗溪村,经历五代单传后,逐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500多人。

“现在的胡氏大宗祠是新建的,原来的宗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毁了。小时候,我们在宗祠里读过书,里面陈设非常漂亮,牌匾、木雕、画作都非常精美,做工也精巧,特别是那些龙狮雕刻,被损毁太可惜了。”罗溪村84岁的长者胡振暖回忆道。

从前精美恢宏的宗祠,如今只留存于为数不多的老人的记忆里。但从重修后的胡氏大宗祠的外观,依然可以想象昔日宗祠的精美。

民俗节庆

孝亲敬老传承美德家风

如今的胡氏大宗祠,除去供奉祖先,更多的作用是作为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活动中心,以及村民聚会聊天的场地。如遇婚丧嫁娶,亦可在此宴请宾客。

每年重阳节,胡氏族人都会拜祭先祖,并邀请村中60岁以上老人,于祠堂内欢聚午餐。此外,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村妇也会领儿孙携祭品,到祠堂焚香拜祭。

044A2623-01
如今的胡氏大宗祠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活动中心,村民聚会聊天的场地。

“敬老尊老既是传统,也是美德,我们希望借重阳节,让全村老年人欢聚一堂,感受大家的温暖和关怀,既弘扬了敬老之风,也让村民更加团结和谐。”罗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胡荣港介绍,祠堂提供场地、聚集村民、分享村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的团结。

除了重阳敬老,祠堂还是举办各类节庆习俗的场所。春节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有炸煎堆、角仔、蛋散的传统。清明时节,村里还会组织村民祭祖。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在空地上放置桌子,摆上月饼和应季水果,齐齐“赏月光”,人月两团圆。

然而,有些习俗现在只能从长者的记忆中寻到一丝踪迹。据了解,在罗溪村,以往春节期间都会举行游灯活动,即村民抬着北帝公等神像,提着灯笼,手抓香烛,绕着村前池塘游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前,凡是上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在祠堂举行宴席,宴请亲朋好友,俗称“起灯”。还有“抢砲”活动,夜间在收割后的大片空田里,架设火药与柴草,加热后把铁环推出,让村民找寻抢夺,抢到者送回祠堂,就能获得仔猪一只回家饲养,村民尽情欢乐。

文 | 周亚君

图 | 谭札烽

通讯员 | 胡少君

编辑 | 吴秋兰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