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白云区举办的提升“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城市形象专题座谈会上,多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等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聚焦“山水智慧城区”发展定位,从不同角度为白云区锚定战略方向、打好白云特色牌、提升城市形象献智献策。
景城共荣:激活云山珠水,共绘富美山居
白云区以山水为脉、因山水得名,这里拥有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湖、南湖、珠江西航道、流溪河“两山两湖一江一河”等宝贵生态资源。可以说,云山珠水是白云区的特色标签。如何利用好云山珠水,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胡建军 摄
“白云山不仅是一个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是岭南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记录着广州由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信息,承载许多重要的国事外事礼仪活动,更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对羊城人民真正拥有青山、碧水、蓝天有着重要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王世福表示。
王世福认为,白云区常住人口370多万,主要集中在南部,即广州中心城区的北部,是广州再次营建云山珠水之间美好城区的战略抓手。白云新城的建设树立了广州城市客厅的优质标杆,其尊重白云山山体与城市的关系、营建南北向轴线组织城市形态、高标准建造公共服务设施等经验,都值得推广。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陆原表示,白云区宝贵的生态资源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城市格局,但也面临保护和利用的双重关系。要维持白云区特有的城市格局,利用好自然禀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绿色保护,另一方面要在空间城市设计上做到“显山露水”,为白云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
坐拥“两山两湖一江一河”等宝贵生态资源的白云区,文旅消费市场潜能巨大。据悉,未来白云区将大力打造消费文旅创意区,以“人文湾区—国际消费文旅集聚区”为发展目标。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市政协委员黄慧明认为,可以依托白云山地区优越的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现有各类设施基础,谋划打造广州国家对外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区。同时,将规划布局放得更大,从原来的“白云山-帽峰山”进一步延伸为“白云山-帽峰山-罗浮山-南昆山-天堂顶”的大格局。
“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打造出白云区的文旅大IP,形成除了高端文旅之外的高质量城镇带,激发创意文化等相关功能,引领白云区形成文旅大平台。”黄慧明表示,白云区镇街众多,但也存在着南北不均衡化发展的现状,城市面貌可以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加强规划引领,指导城中村整体改造提升工作,通过整体改造,进一步改善提升白云区的形象。
如今的白云区,是人员交往的门户、生产要素交换的门户、文化交流交融的门户。“‘一半山水一半城’是白云区山水空间的特征,如何协调山水城的关系,做到‘青山半入城’,这是白云区在规划建设重点平台、重点枢纽地区、重要通道工作时应关注的焦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姚斌表示。
白云新城诠释了新时代“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张永林 摄
姚斌认为,随着国际会堂及云珠酒店等配套设施的落成,结合现有的松园宾馆和南湖,白云区已经具备了作为广州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实力。未来,白云区要围绕白云新城的国际交往功能,争取举办更高水平会议活动的机会,为白云区形象注入硬核的内涵实力,在高水平的舞台上展示白云区的磅礴发展和形象底蕴。
白云区人和镇。石建华 摄
山水相依,城乡融合,白云区将用好生态资源,共绘富美山居,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城市新空间
近年来,白云区已积淀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等产业基础,全力推动“平台载体”向“产业高地”加速迈进。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是下一步白云区发展的重要议题。
“‘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这个发展定位为白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认为,白云区要立足自身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结合区域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交通枢纽型产业、中心城区型产业、智慧智能型产业以及山水生态型产业。
广州白云站。石建华 摄
陆原指出,白云区在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亟须“提质、提能、提效”。要有序疏解村级低效工业、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战略引领城中村改造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白云区要成为山水智慧城市,交通体系的打造是重中之重,包括航空、轨道、高快速路、城市公路等,要打造智慧化交通体系。
“要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大、人力资源优质、生态资源丰富等要素,从政府侧供给侧上加强要素供给,促进白云区的企业往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协同转型。”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方方也表示,要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户白云区。(资料图片)
作为制造业大区,白云区正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建设了白云区首座1000公斤/日加氢站,这不仅弥补了广州北部加氢站布局的空白,更为氢能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蕾芳在会上建议,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布局高质量的产业链,打造新的产品研发生产模式。该模式通过政府、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方的多级联动,以市场导向为牵引,实现多级降本,加速市场化批量投放运营,降低产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度。
文 | 周亚君
图 | 通讯员供图 往期资料图片
通讯员 | 云宣 白云规资
编辑 | 吴秋兰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