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在白云区同德街同康社区,有一位社区“明星”,叫郑国辉。因三年如一日经营公益的“伴童之家”,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郑老师”。
郑国辉的退休副校长与退伍军人的双重身份,使这份公益事业增添了厚重的底色。然而采访中,郑老师坚持不称其为“大爱”,而称“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一件事,付出感不那么强,才可能持久。
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童年?
接受采访时,郑国辉正忙着为“伴童之家”当晚的课程做最后的准备,这是他每个工作日傍晚的“例牌”。虽然对于退休的郑国辉来说,已经没有“工作日”一说了,但是孩子们有,他就有。
前来给记者带路时,他是一路小跑过来的。十米开外,便能感受到61岁的郑国辉健硕而充满活力的体魄。待到近处细看,只见他红润的脸庞上,浓眉根根分明,眼睛自带笑意,显得亲切又威严。
“算起来,‘伴童之家’满三年了,进进出出差不多200个学生了。”郑国辉边摆放上课用的道具,边对记者说,这次他只招收了38个学生就截止了,“我一个人,要记住每个孩子的姓名、秉性、体能情况,还有他们对书法、绘画的掌握程度,学生太多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说起教学,郑国辉侃侃而谈。他退休前曾是佛山一家青少年军校的副校长,专门负责青少年夏令营的课程设计与培训。“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两点相对匮乏,一是对孩子体能的养成,二是对孩子传统文化的熏陶。”郑国辉认为,“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好的身体素质和通过体能训练养成的自律性与意志力,是做事成功的前提,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能让孩子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路往何方。
因此,在发起“伴童之家”时,郑国辉就对其有着鲜明的定位:只招收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孩子们奠定基础、养成习惯、形成品格的关键阶段,播下让他们受益终生的种子。
郑国辉结合多年青少年军校教学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钻研,制定了体适能训练、兵乓球课、多米诺骨牌搭建、书法绘画、诵读国学等多项科目,用心打磨每个细节,使课堂更加有趣、有用、有章法。
郑国辉发挥余热,免费开设少年兴趣班。罗旻力 摄
四年级学生小宇起初因不喜欢运动,被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来“伴童之家”。渐渐地,小宇妈妈发现,孩子不仅每天放学主动跑去郑老师那里上课,还会经常向她分享在“伴童之家”的收获与进步。在最近一次校级运动会上,小宇更是拿到了跳绳比赛的冠军。“每天可以听着音乐,和一群好朋友一起训练、比赛,然后出一身汗,回家洗个澡,孩子别提多开心了。”小宇妈妈说。
像小宇一样,从“伴童之家”出来的学生,几乎承包了周边几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跳绳冠、亚军。对郑国辉来说,这是意外之喜,他的初衷并非成绩本身,“孩子们能从思想上发生转变,让我觉得自己干了件很有意义的事。”
“伴童之家”靠谱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德经》里的名章,郑国辉的学生几乎都会背。高年级的学生,甚至能全文背诵《道德经》。
每个周日,从同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路过的居民,都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而三年前,这里可没这么热闹。
彼时,郑国辉刚从外地退休回来。他发现,家楼下的党群服务中心虽偶尔举办活动,但利用率不高,于是就跟社区申请,希望以此为基地,创立“伴童之家”。
社区考虑到郑国辉有教学经验,“伴童之家”又纯属公益,很快就批准了。于是,郑国辉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他将党群服务中心划分为学习区和运动区,自费购买了黑板、桌椅、显示屏、音响、自动发球机等设备用品,“伴童之家”就这样成立了。
靠着口耳相传,社区家长群传开了,家长们将信将疑:“这人靠谱吗?不会把孩子教坏了吧?”“孩子送去安全吗?”“免费的?后面不会有套路吧?”
心怀坦荡之人毋须赘言,亦不轻言放弃。郑国辉将自己平日的书画作品和每次上课的情况分享至朋友圈,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报名的人数从几个增长至几十个,再后来不得不叫停、排队。
郑国辉开展的书法培训课程,吸引不少社区孩子前来学习。
郑国辉的书法作品。
“郑老师可真专业啊!”“我家孩子改变可大了!”“孩子放学,我们还没下班,把孩子放到郑老师那,我们也能安心上班了。”后来,家长们讨论的画风有了变化。
也时常有家长给郑国辉发信息感谢他。“我儿子自从跟您运动,湿疹少了,抵抗力也强了。”“老师把凳子放在前面当作障碍,只有我儿子敢跳,是您教给他勇气和活力。”“我女儿同学都围着她问交叉跳绳怎么跳,这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真的很感谢您……”
看到“伴童之家”越办越红火,社区为支持郑国辉,发动辖内党员捐款,为“伴童之家”安装了吊环。家长们也纷纷响应号召,捐来家里的旧书供孩子们阅读。书画展示墙上,一幅幅或灵动、或素雅的作品挤满了整面墙,仿佛一个个小作者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与这里的故事。
孩子们带给了他什么?
郑国辉有个抽屉,专门存放孩子们送给他的“宝贝”:辣条、巧克力、红枣、饼干……孩子们总是将不舍得吃的“口粮”省下来几块分给他,而他也小心翼翼地收藏着。这大概是他全部的物质收获了。
那么,三年来,他投入了多少资金支撑“伴童之家”的运转呢?“几万块吧。”郑国辉补充说,如果以千日计,平均下来并不多,“如果以更长的时间算,根本不值一提。”他在乎的,是另一个维度——有没有把自己所知所会倾囊相送。所以,他的投入该如何计算呢?
郑国辉制定了体适能训练、书法绘画、诵读国学等多项科目。
然而,人性总是有所图的。“利他是喜悦的,这算不算?”郑国辉想了想,对记者说。听起来,像极了那句矫情的文案: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郑国辉每天都要腾出一个小时,专门打扫教室卫生。他爱人打趣他:“家里的卫生请阿姨收拾,自己倒跑去收拾外面。”可是,“伴童之家”又有哪件事不是他亲力亲为的呢?
除了经营“伴童之家”,郑国辉其余时间基本都在照顾年迈的父母。99岁的老爷爷拿出他抗美援朝70周年的纪念章,给记者讲述战友们无私奉献的事迹。他自豪地说,儿子也是退伍军人,现在干的事情有军人的样儿。96岁的老奶奶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们支持他,我们干不动了,他能干,让他去干。”
2023年暑期结束时,郑国辉依依不舍地发了条朋友圈:暑期书法班结束了,孩子们给了我时间教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特别开心,写了好多幅卷轴祝福他们!
按郑国辉的说法,他与孩子们之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故事。
文 | 王照宇
图 | 罗旻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吴秋兰 方欢欣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