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白云】钟落潭墟:始于三角市,蔓成繁华地

三角街、庙前街、维新街、中心街、福龙路(原福隆街)……无迹可寻的街名错落有致地散落在钟落潭镇一隅,殊不知这里留存着一个百年墟市——钟落潭墟古老的记忆。

从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三角市起步,钟落潭墟逐渐发展成为拥有200间商铺、6座川坊的农贸墟市,又在新时代浪潮中蔓延生长,发展成为当下钟落潭镇的中心繁华地。今天,百年老墟古韵如故,印证一段钟落潭镇商贸发展史。


钟落潭墟留下的街道痕迹。

早设三角市,易改新墟名

据传,早期在距离流溪河二三百米的福隆庄,农民在此出售农产品而成集市,因集市呈现三角形状,人们称之为“三角市”。据曾参与《钟落潭镇志》编写的九旬老人伍秋生介绍,三角市规模小,最初只有数十户人家开展交易,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到清朝康熙年间,由福隆庄出地、龙岗村追远堂出地出钱,将三角市扩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墟场。

扩建后的三角市,鼎盛时,建有商铺近200间,川坊三排六座,街道6条,为福隆街、庙前街、中心街、维新街、庙前横街、维新横街,墟周分设东、南、西、北、东南五座门楼,当地有威望的乡绅认为三角市规模小,代表性不大,于是筹划为新扩建的墟场易改墟名。

其时,集市中心建有“三帝庙”一座(后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立“德帝、灵帝、显帝”(三帝)供奉,并以暮鼓晨钟供奉三帝菩萨。当时,为庆贺墟场落成,当地人到广州城区购大钟一个,雇民船沿流溪河运载,当船只抵达牛角潭(又称“泥角潭”)时,忽然狂风大作,大浪翻腾,民船翻腾,大钟沉落潭中,倏又风平浪静,民船浮出水面,船民皆安全,后雇渔民潜水打捞大钟,终无所获,此事震撼地方,人们视为天意,为顺天意,将墟改名为“钟落潭墟”,一直沿用至今。“钟落潭墟”一名,清朝乾隆、同治年间修订的《番禺县志》均有记载,为官方、民间用名。

伍秋生介绍,据其调查,钟落潭墟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当时流溪河边有个小山岗,此地盛产樟木,岗下有一潭,形如牛角,后将此地以地方物产定名为“樟木潭”。其时,这里水运发达、农贸畅旺、商业兴隆,为形容当时的盛况,在“樟木潭”的原名下,易为粤语谐音相近的“钟乐潭”,以示“钟鼓乐之”之意,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番禺县志》中,“樟木潭”“钟乐潭”两墟名均有载入。

社学书院在,繁华热闹存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钟落潭墟已有相当规模,墟市内有和亨押当铺、美新饭店和仁德堂、永安堂、芝生堂等药材店,还有兆记缸瓦铺、桥记生果店、星记米通店,以及酱料铺、牛肉店、杂货铺等若干。这些商店前店后坊,经营着各种农副产品购销、加工、转运,同时从广州城内运送布匹、日用杂货、肥料等供应农村。

民国时期,钟落潭墟规模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不少新商铺,荣泰、绍成等酒米榨油铺,绍昌荣米机、京记布匹车衣店,还有茶楼、饼铺、理发店、长生店等,商铺达百余家,每逢四、九墟期,各类行商小贩从四面八方涌进集市交易,热闹不已。

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钟落潭墟未能躲避侵害。其时,日军驻扎墟市,拆毁店铺,不准人们进墟,影响商业经营,墟市随之凋零。直到日军撤出后,兴仁社学和龙岗村追远堂号召村民重开钟落潭墟,村民踊跃响应。其后,饼铺、酒米榨油田料铺、布匹车衣铺等各类商铺又“卷土重来”,钟落潭墟重拾繁荣,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兴仁社学坐落在福隆大街,始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是由钟落潭、罗汉塘、凤属、龙岗等42乡共建,曾是贫苦农民子弟义学和管理钟落潭墟市的场所,民国时期曾作为当地医务所使用,1950年作为番禺县第八区办公场所,“文革”期间拆毁建成了政府办公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钟落潭墟留存着不少古建筑。如兴仁社学的左侧建有魁星楼,该楼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墙身绘有“魁星踢斗”像,于人民公社时期被拆除。而魁星楼左侧是安和书院,该书院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由举人曾麟书创建,当时是地主士绅子弟读书地方,1905年改为第十三初等小学堂,人民公社时期被拆毁。在墟场北面,还坐落有东侯祠和关帝厅,如今关帝厅早已不存,一直作为校址的东侯祠则在修缮中。

喧嚣蔓延去,古韵此处留

“新中国成立以后,钟落潭国营商店、钟白供销合作社、钟联供销社等组织陆续成立,个体商业户不能再经营商铺、摆摊买卖,钟落潭墟里的商品买卖均需凭票。”伍秋生回忆说,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类个体商业户才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钟落潭墟再度迎来发展黄金期。

随着商业的飞速发展,老墟已不能满足需求。1988年,占地1.2万平方米的钟落潭农贸市场建了起来,是旧墟的13倍之大,每逢公历一、四、九墟期,各类商品购销两旺,人流络绎不绝。后来在千禧之交,又新建钟升农贸市场,商业交易异常火热。

从老墟一步步向南蔓延生长,编织成成片的商业旺地,如今的钟落潭墟早已是钟落潭镇最繁华之地,行走在街巷之间,两旁商铺林立,买卖兴盛。伍秋生说:“现在已经没有固定墟期了,每一天都是墟期,每一天都很兴旺!”

走过百年,老墟已垂垂老矣,一个个别具一格的街名、一间间残缺或保存完整的青砖老屋、一块块模糊不清的老木招牌,诉说着墟市曾经的故事。


老墟商铺零落。

在福龙路,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老建筑隐于闹市之中,这是一座两层高的青砖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老建筑上的青砖墙、麻石柱、镂空花栏杆、旋转楼梯等,呈现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多年前,钟落潭村中医医生曾徳贤租下了该建筑一层的一个铺面,开设了一家中医诊所。曾徳贤说,这些老房子,有人气才不容易变旧、变坏,他在其中也担起了看护房子的责任,哪里出现破损就及时向屋主反映。


福龙路有一处保存完整的民国老建筑。

而庙前街、维新街、中心街等老墟街纵横交错之地,如今也略显冷清,徜徉其中,可看到“白云缝纫设备商行”等繁体字老招牌,十余间老商铺大多大门紧闭,只有极少数两三间仍在经营小食、杂货,川坊也早已不存在。这一片老墟地,定格了老模样,沉淀了点点古韵,不知不觉引人驻足停留,在脑海中勾勒一段商贸繁盛时光。

文、图 | 陈淑娴 

通讯员 | 曾结嫦 李碧艳 

编辑 | 黎燕逢 方欢欣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