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广东的优势产业,更是高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康高地的产业基础。位于白云区的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和黄”),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药制造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自成立以来,该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建设,实现了企业十年持续高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切实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深挖中药科技内涵
科研创新频频结出硕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白云山和黄一直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加码科研创新。
白云山和黄深知创新是根本,因此,在公司成立的同时,建立了专门药物研发基地——现代中药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白云山和黄现代中药研究院。
研发人员在研究院实验室工作。
白云山和黄坚持以“市场、前沿科技和政策法规”为导向,以“古药新制、普药精制”作为产品开发思路,从药材资源保障、质量标准提升、药理药效研究、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等方面,开展名优大品种科技培育工作。
以白云山脑心清片为例,这是白云山和黄中药独家生产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收载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该产品以柿叶为单一天然植物原料制成,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该品种发明专利的工艺技术应用,使得柿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达到70~90%,有效解决了柿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柿叶提取物的治疗作用,建立了独家技术壁垒。”白云山和黄相关负责人介绍,脑心清片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有13个,其中“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中医药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重大突破。
“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形成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科研管理、创新激励及专利管理等科研创新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很好地推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白云山和黄常务副总经理江华介绍,企业建立的“全环节、全流程的IP管理”工作机制,让专利工作介入项目开发全程,使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参与研发项目的立项、开展、结题阶段工作,协助研发人员进行专利挖掘并及时将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可以说,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的获得,充分体现了白云山和黄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理念,其推陈出新的做法,也为广东打造万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贡献了中医药力量。
全产业链布局
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提及白云山和黄中药,很多人都会想到一款家喻户晓的常用药——板蓝根颗粒。凭借着多年的市场沉淀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的品牌优势,白云山和黄中药已经长期稳居板蓝根颗粒市场份额第一的交椅。
“不仅是板蓝根,白云山和黄中药还成功打造了复方丹参片、口炎清颗粒、消炎利胆片、白云山三七粉等品种,共计160多个产品批文,其中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和板蓝根颗粒为年销售超5亿元的中药大品种,脑心清片在7年时间内销售额增长了40倍、超4亿元,均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第一品牌。”江华介绍,白云山和黄深知知识产权重要性,一直致力于通过专利与创新全链条的融合,让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白云山和黄复方丹参片车间。
2021年底,白云山和黄公司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获得透解祛瘟颗粒(原名“肺炎1号方”)的全部知识产权,科研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新制剂的标准化、工程化和产业化,并于2022年11月30日作为院内制剂正式上市,为疫情防控贡献中药力量。
截至2023年3月,该公司专利申请2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0%以上,获中国专利奖3项,广州市专利奖1件,企业发明创造奖1项。
在企业商标建设方面,白云山和黄共申请商标近600项,获准注册400多项,拥有“白云山”和“和记黄埔”两大知名品牌。自主品牌“GAP”“指纹图谱”是广东省著名商标,“神农草堂”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商标品牌。在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6个,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0个,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5个。
江华表示,未来,白云山和黄将持续贯彻“科技兴企”战略,以“打造行业科技创新新标杆”为目标,加强企业创新、信息、人才三大平台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及中药普药的二次开发研究。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保健食品、食品、日化品的自主研发进程;拓展并深化知识产权工作,搭建专利、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等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文 | 江兴夏
图 | 李明健
图编 | 罗旻力
视频 | 白云山和黄提供
编辑 | 黎燕逢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